首頁 -> 新聞中心 -> 精彩專題 -> 絲路行旅    返回上級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繁榮印跡:絲綢之路的山西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發布時間:2023-04-06       瀏覽次數:375 次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山西,自古就是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連接過渡地帶,是連通中原與邊疆和異域的樞紐,是絲綢之路的東源地。魏晉北朝時期,山西就成為東西方文化,藝術、物資交流的交通戰略通道,到了唐代山西仍在絲綢之路上具有重要地位,今天和一起跟隨絲綢之路的脈絡,走進山西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唐代前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絲綢之路的山西“印跡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唐王朝建立后,唐太宗李世民平高昌,滅突厥,先后在西北地區建立安西、北庭都護府及一系列軍、鎮、守、捉,并在在絲綢之路沿線建立驛站,保證了絲綢之路暢通。盡管唐代前期的山西并不在絲綢之路的主線上,但也是絲綢之路支線——草原絲綢之路(即回紇路,亦稱參天可汗道)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晉陽(今太原晉源區)作為唐王朝肇興之地,又為大唐北都,經濟繁榮,在唐代具有重要的政治地位,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。蒲州(今山西永濟)在開元時期升級為河中府,建號“中都”,該地處于長安、洛陽兩京之間,也是關中通往晉陽、塞北的重要樞紐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另外,隋唐時期,在并、浩、介、石等州建有專供外商居住生活的“賈胡堡”,史載:“(高祖)師次靈石縣,營于賈家堡”,此類堡是當時胡人的聚居地。也有山西商人在絲綢之路上經商,如山西聞喜人裴伷先在邊境貿易中“貨殖五年,致資財數千萬”,推動了唐代山西絲綢之路的繁盛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唐代墓葬陪葬品中,駱駝俑及胡俑作為中外文化交流和“絲綢之路”的象征符號而受到關注。唐代前期的山西,除了晉陽有胡俑出土外,“山西晉東南長治(上黨)地區多年來出土的唐代灰陶俑中有著‘胡商、女眷、高駝、載物’的鮮明地域特色,與長安、洛陽等唐代京畿地區出土胡俑相比,別有殊樣,獨炫異彩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佛教通過絲綢之路而傳入中國,是絲綢之路文化交流的重要內容。唐代山西受前代影響,以及唐代統治者的推動,佛教文化極為興盛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唐代中期山西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是絲綢之路的唯一“通道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唐代前期長安至西受降城的“回紇道”本有靈州、太原兩道,但是“安史亂后,吐蕃強盛……致西城、靈州南至長安之道不能暢通;故唐與回紇之主要通道,惟存太原一線,晉陽成為唐王朝與回鶻進行交往及絹馬貿易的交通樞紐,并以此方式延續唐代中期的絲綢之路的暢通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唐代前期,回紇等草原民族與唐王朝保持著長期的朝貢貿易,但是貿易規模較小,由于唐與回鶻持續的絹馬貿易,途徑山西“草原絲綢之路”(回鶻道)再一次成為東西方商業文化交流的大通道。因此,安史之亂后“絹馬貿易”就成為唐王朝與回鶻之間的主要經濟交往形式,也成為絲綢之路中外經濟、文化交流的“載體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除絹馬貿易及摩尼教在晉陽地區的傳播外,唐王朝和回鶻也通過山西進行頻繁文化交流,史載:“登里可汗始自尊大,筑宮殿以居婦人,有粉黛文繡之飾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此可見,唐代中期由于河西走廊被吐蕃所阻斷,傳統絲綢之路基本斷絕。由于藩鎮割據勢力的干擾,唐王朝也暫時無力收復河隴地區,因此唐王朝要保持與西域、中亞的聯系,就只能依賴以長安-晉陽-西受降城-回鶻的回鶻道,山西在絲綢之路上的地位得以提升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唐代山西為絲綢之路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所作的歷史貢獻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唐開成五年(840),回鶻為黠戛斯所敗,回鶻自此走向衰亡。令唐王朝不堪重負,持續數十年的絹馬貿易得以結束,山西在絲綢之路上的地位也隨之削弱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山西作為唐代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,為絲綢之路的繁榮做出了巨大歷史貢獻。山西是唐代的“龍興之地”,“中都”和“北都”兩京所在地,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經濟地位,山西地處北方游牧民族和農耕文明的交界地帶,決定了其成為民族和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地區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唐代,大量的游牧民族,如突厥、回紇、薛延陀、沙陀人等進入山西地區,隨之而來的還有粟特商人等,他們帶來了外域的農牧產品、工藝技術,以及各種宗教和信仰,藝術和文化,在山西消化、吸收后,進入中原地區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另外,唐代山西物產豐富,手工業較為發達,是絲綢之路各種商品的主要供應者,對于絲綢之路的繁榮有重要貢獻。唐代山西還盛產動物皮毛制品——氈,為蒲、汾州等地所產,另外,依賴豐富的鐵礦蘊藏和發達的金屬冶煉工藝,唐代山西還盛產鐵器和銅器等制品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山西對于唐代絲綢之路的貢獻,還表現在唐代中期,山西成為絲綢之路分支之一——回鶻道的唯一通道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總而言之,由于唐代山西特殊的地理位置,使山西處于游牧和農耕文明的交界帶以及豐富物產成為東、西文化交流最為深化的地區之一,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,為絲綢之路的繁榮做出了貢獻,傳承絲路文脈,講述絲綢故事,我們一直在路上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分享到: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国产美女与牲交视频_起碰97在线视频人妻_熟妇人素无码中文字幕_国产精品毛片无遮挡高清